台灣荔枝自大陸引進,已有二百餘年的栽培歷史,栽培面積達 12,759 公頃,主要產區集中在中南部。目前荔枝品種,依果實成熟期早晚分成四類:
1. 極早熟:如三月紅。
2. 早熟:如玉荷苞、高雄早生。
3. 中熟:如黑葉、沙坑小核。
4. 晚熟:如糯米滋、港尾、桂味、淮荔。荔枝成熟期自 4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。不同栽培地區對荔枝品種的選擇需慎重的考量。例如,高屏地區可種植早熟的品種。
(一)起源: 荔枝又名離枝,原產於中國華南一帶,宋應的《上林賦.扶南記》一書中寫到「此木結實時,枝弱而蒂牢,不可摘取,必以刀斧剝取其枝,故以為名」。 荔枝引進台灣至今已有二百多年。光復初期產量低,一直到民國46年,改以黑葉種荔枝為主要栽培品種,荔枝產業日益蓬勃起來,近年更有早熟種的玉荷包荔枝,頗受消費者青睞。 |
|
|